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报道集
浙江诸暨:村村设立关爱基金 推动乡村文明实践(央视新闻联播7月6日报道)
贴近百姓生活 深入田间地头
——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党的理论宣传纪实
炎炎夏日,夜色渐浓。村民们手摇蒲扇,陆陆续续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江西省寻乌县澄江镇周田村的“屋场夜话”开场了。
“嘿哟嗬……寻乌河水波连波,一法一规总关情,百科全书《民法典》,生老病死它都管……”65岁的王焕平一亮嗓,歌词晓畅,曲调悠扬,引来现场村民一片叫好。
王焕平是土生土长的周田村人,也是寻乌县培养的“百姓名嘴”之一。为更好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寻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从驻村工作队长、脱贫示范户、有文艺特长的群众中,选拔出一批“百姓名嘴”,结合乡土文化、村民理论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用乡音乡语传递党的声音、回应群众关切。依托“百姓名嘴”工程,王焕平已创作出300多首寻乌山歌,还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近年来,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党的政策,培育主流价值,活跃文化生活,注重贴近农民思想和生产生活实际,让身边人说身边事、用百姓话说百姓事,丰富传播手段、创新话语表达、提升百姓志愿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深入基层、落地生根,飞入寻常百姓家。
手段更加丰富——“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大伙都爱听”
“写字要写田字格,人人都要讲道德;社会公德要遵守,不搞赌博不去偷……”最近,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镇各个村寨分外热闹。一支支“山歌伴飞新思想”志愿服务队走村串寨,将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编成山歌,巡回传唱。
龙里县是典型的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县,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占比达41%。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合少数民族同胞喜爱唱山歌的特点,探索开展“山歌唱响新时代”理论宣讲活动,创作山歌等文艺作品2400多件。
“山歌传唱改变了以往开大会、念文件、讲政策的‘老三套’做法,解决了群众对理论宣传听不懂、听不进的问题。”湾滩河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龙鱼跃说,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已经成为思想引导的新载体、道德教化的新抓手。
在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李家村,一月一期的乡村土广播“李家播报”成了村民不可错过的活动。这不,刚听完新一期播报,村民沈祖标不停地给予点赞,“有了播报,再也不怕错过政策福利了!”
既要把党的好政策跟村民聊透彻,也要让村民把心里话说给组织听。2018年9月,乡村土广播应运而生。“现场互动、每月播报!主播由村里的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轮番上阵。我们每期都精心准备,并用家乡话进行播报。”李家村党委书记费杰说。
“不仅能听,还能问!”村民曹建辉最期盼的就是播报结束后的“问政”环节,“前几天,我提出来村里一条小路被压坏了。结果没过两天,村里就派人把路给修好了。”
把新闻播报延伸到村里,把新思想讲进百姓心里,把矛盾化解在沟通里。如今,“李家播报”已成为李家村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传播平台,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23期,协调解决问题209个,参与村民达2510人次。
“这种播报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大伙都爱听!”村民许凤萍说。
表达更接地气——“多点方言土语,多点百姓身边事”
一个喇叭,一口乡音,几把凳子。广东省博罗县龙华镇旭日村的村民围成一圈。这里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主题为“决胜小康 奋斗有我”的百姓故事宣讲会。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锦建自告奋勇头一个登场,把当地历史名人陈百万白手起家、辛勤创业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致富能手”刘金霞则用客家话分享了自己从摆小摊到注册品牌创业致富的故事;几位年轻人讲述自己返乡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火热实践……身边人的暖心事,激起了村民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博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建光介绍,博罗探索“方言+文艺”的理论宣讲方式,让百姓听得懂、更爱听,“接下来我们还将选拔培训200名新时代宣讲员,多用一线视角、立足乡土实际,少点照本宣科,多点方言土语,多点百姓身边事,让宣讲更加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
山东龙口董家洼村,千年古槐下人头攒动。这里是村民的休憩地、议事地,也是村内最接地气的地方。最近,龙口市一个百姓宣讲团来了,这里更加热闹起来。
“恁说我风格高不高,因为俺是党员啊!”“听说现在白事儿简化了,国家还给补贴……”小品《新风赞》节奏明快、语言生动,赢得阵阵喝彩。主角是今年48岁的诸由观镇涧村村民徐业国,他的模仿表演,更是令人叫绝。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这不,宣讲团把龙口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山东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吕慧请到村里,为村民讲述在党中央领导下凝心聚力、无私忘我的抗疫故事。“面对病毒,刚开始心里也没底,出发前做了最坏的打算……”吕慧质朴的讲述,感动了村民。
每天早中晚,周田村的大喇叭都会分三次转播寻乌县融媒体中心录制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节目。其中既有党的方针政策,也有农业农村惠民举措等。“大多是跟老表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事,而且用客家话和普通话双语播出,就算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都能听得懂。”王焕平乐呵呵地说。
群众更愿参与——“不光要让百姓听,更要拉着百姓讲”
“风吹云漾白鹭翔,绿水青山是宝藏……”陕西省志丹县金丁镇“文明大篷车”活动现场,志愿者张艳艳边发传单,边说快板。
一旁,山岭村村民刘永明7岁的小孙女拉着爷爷的衣角说,“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的眼睛!”刘永明对孙女竖起大拇指,乐呵呵地对张艳艳说,“我家这小娃娃,听了你们的《绿水青山新志丹》快板,就成了小老师,教我不要乱倒洗锅水。”
演群众的节目,群众来演节目。“‘文明大篷车’就是我们的一个志愿服务品牌,不光要让百姓听,更要拉着百姓讲。”志丹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伟介绍,“文明大篷车”志愿者先后把《守望相助张文忠》《身残志坚崔志清》等当地先进典型事迹搬上舞台,并邀请先进典型人物上台现身说法。
“有个《扶贫领路人》的小品对我触动特别大。”王湾村村民姚淑兰看了节目后感触颇深,还主动将小品拍成短视频发在网上让更多人看到,从观众成了新时代文明的主动参与者、传播者。
把话筒交给百姓,把讲台交给群众。如今,除了“文明大篷车”,志丹县还有农民家庭会、新时代乡贤会、红色故事会、百姓小喇叭等志愿服务品牌。
在龙口市,老百姓同样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角。当地村级“小马扎工作队”的志愿者主要从村民中招募,以身边先进典型带动身边人。春天,在田间地头,带上小马扎就地学科普知识;夏秋,在大槐树下摆上小马扎,敲响老钟,村民自发前来听各种讲座;冬天,在小马扎工作室里,扎堆聊天唠嗑谈收获、谈体会、谈希望。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13万余人,注册队伍1200余支,星级文明实践志愿者骨干达4000余人。
今年6月,龙里县启动了“萤火虫好声音”评选活动。原来听山歌的村民,成了参赛的选手。他们自编自唱、热情高涨,用自己的“好声音”表达着对新时代的畅想和憧憬。
(《人民日报》2020年07月06日第 01 版 记者戴林峰、程焕、窦瀚洋、洪秋婷、王沛、原韬雄)
文明春风入万家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助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民营经济发达、有36万外来人口的浙江省诸暨市,把宣讲阵地拓展到线上,打造的“1963法润”直播平台传播力惊人:两年录制98期节目,观看总人次达到1329万,评论超过40万条。
面对时代之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如何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18年以来,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为载体,各试点地区正在积极探索。
形式多样、内容有感、渠道可及
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进程中,除了“1963法润”直播平台,还建立壮大市委宣讲团、新时代“枫桥经验”宣讲团、基层宣讲团等三支队伍,开设“微课堂”“微宣讲”“微直播”,并在社区老年大学设置思想教育课时。
诸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俞燕说,结合地方实际,诸暨在信息传播路径上适应时代变化,分众化设计、精细化推送,让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触手可及。
“民法典,共七编,一千二百六十条,总则、物权不能少,合同、人格权很重要”……因为节奏欢快,朗朗上口,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耿集乡贤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的快板作品,居民传唱度颇高。
耿集乡贤艺术团成员曹香玉说,民法典内容多,不容易理解掌握,但创作成快板后,老百姓听得懂、有收获、反响好。
试点建设进程中,多地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触手可及的方式、感同身受的故事,把党的声音有效传递到老百姓心里。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醒狮镇谷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萤火虫好声音”海选现场,山歌队、山歌手轮番登台。他们把党的创新理论融进山歌,唱响在山谷间,吸引村民纷纷拿出手机记录。
这几年,龙里县涌现山歌新作品2400多首,山歌成了干群学习理论、表达心情、紧密联系的重要载体。
龙里县“金嗓子”志愿服务队用布依山歌十八调编了十多首山歌,既具象又押韵。队长罗丽萍说,山歌让党的声音走进山区、走近少数民族群众,也让群众在传唱中变成传播者。
紧跟时代步伐,突出思想引领
山东省龙口市东江街道董家洼村有一棵号称“天下槐祖”的千年大槐树,村民喜欢在树下休憩、议事。
“村民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延伸到哪里。”董家洼村党支部书记林吉祚介绍,村里搬出小马扎、小黑板,激活大喇叭、老铁钟,在大槐树下建起了讲坛,跟着村民作息走,有人聚、有人讲成为常态。
多地坚持“群众视角”,想方设法打通“最后一公里”,老百姓既是受众,更是积极参与者、传播者。
浙江海宁市许村镇李家村文化礼堂里,村民翘首以盼的“李家播报”如期举行。值班主播用当地话配合幻灯片,向台下上百位乡亲播报近一个月来国内外以及当地镇村的新闻快讯。
在“村民问政”环节,从门前屋后小事,到党和国家大事,村民天南海北地问,主播深入浅出作答,现场气氛热烈。受时间限制,没有得到提问机会的村民,把《李家村民情诉求征集表》填写得满满当当,处处透着“认真劲儿”。
连日来,安徽省天长市文明办、天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相继发出倡议书,动员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行动起来,以文战“疫”。
“投稿质量之高、速度之快、数量之多,是我们没有预想到的。”天长市文联志愿服务队队长刘恒昌坦言,短短几天就收到一大批有担当、有温度、有激情的原创作品,书画、文学、曲艺、地方戏等各具特色,短视频、微信H5等形式多样,将把党的声音带到千家万户。
凝聚本地文化春风化雨
7月2日,在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旦八镇吊坪村一孔农家石窑里,61岁的村民曹耀恩声情并茂,讲述刘志丹、曹力如等英烈开展革命工作的故事。这场“红色故事会”让20多位村民身临其境,听得格外认真。
志丹县是党中央战斗过的地方,有深厚的红色历史和文化底蕴。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这里深入挖掘、系统梳理本地发生的革命故事,凝聚成有养分、有吸引力的本地文化。
驻村干部薛彩晶介绍,“红色故事会”志愿服务项目邀请革命烈属、道德模范、乡贤能人、当地学生等,讲述革命故事、讲解党的创新理论,让历史与现实穿插,起到了春风化雨、以文化人的作用。
诸暨市陶朱街道村、镇、城风貌并存,有2.4万多户拆迁安置房,大量居民迁居而来、彼此陌生,文化成为有效的黏合剂。
陶朱街道党工委书记应国伟介绍,当地系统梳理散落在民间的文化元素,把“白门义塾”“清白门第”等故事,以口述方式做成系列纪录片,传播清廉、慈孝等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元素让群众有了共同语言,也让文明实践有了肥沃土壤。
(新华社记者:方问禹、滕军伟、周畅、郑生竹、齐健、李浩)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给城乡新气象新变化
“各位父老乡亲,你们好!……请大家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不要走亲访友和聚餐……”疫情期间,贵州龙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志愿者们穿梭在城区大街小巷和村主干道及串寨路,各式“硬核”宣传让“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深入千家万户。
“为了减少感染风险,我们待在家中,缺什么生活用品也有志愿者帮忙代购,感谢他们考虑得这么周到。”当龙里县洗马镇“情暖万家·爱心代购”志愿者为卢某刚一家送代购的生活必需品时,卢某刚感谢道。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大举措。自2019年10月起,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从50个县(市、区)扩大到500个县(市、区、旗)。各地强化顶层设计,整合阵地资源,科学谋划部署,文明实践遍地开花,迸发出强大生命力。
一个个创新阵地、一次次暖心服务、一桩桩惠民实事,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凝聚起党群同心、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在浙江海宁市许村镇李家村,“李家播报”家喻户晓。
一方讲台,一个投屏,几十张桌椅,就是一个小小的“演播室”。台上,村党总支书记费杰说着一口海宁方言,向80多位村民播报一个月来省内外、村内外的政策法规与新闻信息。台下,几位老伯听得格外认真,还不时在本子上记上几笔。
费杰说,现在村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很多,但比较杂,而且存在小道消息多、当面沟通少等问题。于是,李家村创新推出了“李家播报”,通过专人搜集整理、党支部审核、定期播报,将宣传新思想、中央新政策与村里村外大小事情结合起来,帮助老百姓知晓国事家事身边事。
更受村民热捧的,还有问政环节。围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养老保险等问题,村民一个接一个发问,村干部一一认真作答,不能当场解决的都记录在册,继续跟踪。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一些地方统筹运用传统阵地和新载体新手段,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大道理”变为“小故事”,“普通话”变成“地方话”,涌现出了“乡村播报”“老爸茶馆”“板凳课堂”等品牌项目,让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
——浙江省诸暨市培育百名宣讲“网红”“草根名嘴”,策划开展“板凳课堂”、90后年轻干部“回乡上一课”等活动,引导宣讲员走进农家庭院、村头巷尾、田间地头,以拉家常的方式聊政策、话文明,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山东省龙口市推出“大槐树下”流动实践点,利用农闲时节、茶余饭后,通过思想讲坛、文艺表演等形式,寓教于乐传播新思想、新政策、新技能。
——安徽省天长市依托活跃城乡的地方文化团队,创编新节目、新折子,让群众在享受文化的同时,接受新思想的熏陶。
结婚是件喜庆的事情,可一些荒唐的“婚闹”让人苦不堪言。在山东日照的不少地方,新郎被扒衣服,或被绑在树上、扔进海里的情况经常发生。
为此,日照岚山区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简办,成立了170余支文明迎亲队,为村里办喜事的新人迎亲。“抵制恶俗婚闹、健康文明办喜事”的新风深入人心。
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使命。一些地方把推动移风易俗作为文明实践的着力点,推动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培育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焕发文明新气象。
群众在哪里,工作就做到哪里。陕西省志丹县开通“文明大篷车”,把理论宣讲、文艺服务结合乡村庙会、婚庆宴会等时机,送到群众身边,开展移风易俗十大行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摒弃封建迷信、陈规陋习、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倡导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
很多地方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还注重与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等深入融合,激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以“扶智”“扶志”助推脱贫攻坚、致富兴业。广东、贵州等多地的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引导群众进一步开展移风易俗、技能培训、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等活动,为乡村振兴培养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型农民。
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打破“各自为政”的阵地壁垒,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湖北省武汉市建立文明实践联席会议制度,对市、区、街乡、村(社区)和各部门的各类别阵地资源进行盘点、统筹、归类、整合,搭建起理论宣讲、文化服务、科普服务、体育与健康服务等5大平台,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的阵地就建到哪里。
进行理论宣讲,培育文明新风,只有与关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出最大实效。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是志愿者,主要实践方式是志愿服务。各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精准化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民呼我应”“点单式”的志愿服务,持续刷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推行文明实践“十必联”群众工作法,凡群众家中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或者有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志愿者必上门帮助解决具体困难,推动文明实践入户走心。
新疆昌吉市对志愿服务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按季更新,对于实际效果不佳、场面冷冷清清、百姓“不捧场、不买账”的项目进行整改或清退,确保文明实践项目上连“天线”下接“地气”。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长效务实开展,是保持文明实践生命力的关键。
广东省博罗县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通过社会募捐、公益创投、购买服务等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文明实践工作,打造文明实践“蓄水池”与“活源泉”;山东省荣成市建立“全覆盖、全积分、全激励”的文明实践志愿信用机制,通过福利变奖励、管理变治理,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强化文明实践队伍建设,浙江省湖州市设立了全国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学院”。
(《光明日报》2020年07月06日 01版 记者 龚亮)
山东龙口市着力构建具有代入感、亲切感的实践阵地
——群众在哪,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
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山东龙口市坚持思想铸魂,以“习语润心”工作品牌为统领,将解决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结合,传递党的理论方针政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为民办实事聚民心,累计发起文明实践微项目2万多个。目前,龙口的市、镇、村三级覆盖的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体系已基本形成,建成14处镇街区文明实践分中心、590余处村(社区)文明实践站。
为更好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山东烟台龙口市积极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先后被确定为山东省、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在推进建设过程中,龙口市坚持思想铸魂,以“习语润心”工作品牌为统领,将解决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结合,以项目化活动落地提精气神、送“及时雨”、树文明风、聚百姓心,全力构建“红色殿堂”、群众身边的“百姓之家”。
突出标准化与特色化
“虽然说的都是百姓事,讲的却是大政策,很生动,我们喜欢听,也听得懂、记得住,长知识。”近日,龙口市“习语润心”百姓宣讲团给群众送来了接地气的精神食粮,受到大家欢迎。宣讲团成员同群众面对面交流,引用群众身边的故事,通过接地气的语言,将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更加生动具体地传递到群众心里。
围绕使命任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递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为民办实事聚民心。龙口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始终把握思想铸魂这条主线,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广布真理、启迪心智、凝聚共识、指导实践。他们主打“习语润心”百姓宣讲,市级成立百人百姓宣讲团,培训各级宣讲骨干4000余名,将政策理论宣讲、主流价值培育贯穿于全部文明实践活动。2018年以来,龙口开展的各类宣讲志愿服务占全部文明实践活动的三分之一以上。
“接地气”并不是娱乐化、低俗化,龙口市以规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体系为依托,突出标准化与特色化,着力构建具有代入感、亲切感的实践阵地。
为强化标准化打基础,龙口市按照“改旧塑新、高效整合、融入基层、全域覆盖”原则,将上级工作要求细化分解,印发文明实践站规范化建设意见和手册,试点开展文明实践中心标准化建设,所有阵地均按照有场地、有队伍、有制度、有计划、有活动、有成效“六个有”标准进行基础化建设。目前,龙口市镇村三级覆盖的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体系已基本形成,建成14处镇街区文明实践分中心、590余处村(社区)文明实践站。
为突出特色化促提升,龙口市以党建引领,坚持品牌化导向提升水平,充分挖掘基层优势,在阵地、项目、方式特色化上下功夫,先后涌现出“大槐树下”“马扎实践广场”等特色阵地品牌和“妇联执委进千家”“乡村夜谈”等特色方式品牌;形成以“习语润心”品牌为统领,“党员V行动”“润心坊”“志愿梦三角”“尹村红”“爱心奶奶团”等联合发力的市镇村三级项目品牌矩阵。
为推进制度化保长效,龙口市先后出台全市文明实践工作实施意见、推进方案及文明实践站规范化建设意见、建设手册等指导性文件,建立各级党组织“一把手”负责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市镇村三级推进机制和纠偏扬正的动态评估机制、奖优罚劣的考核反馈机制,确保干有方向、干有保障、干有成效。
主题活动聚民心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6月的初夏时节,诸由观镇小隋家村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唱歌的是来自今日龙口慈善义工队的志愿者,他们正在与龙口市委宣传部的党员志愿者们一起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题实践活动。干到起劲处,欢快的歌声飘了起来。大家撸起袖子,甩开膀子,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将村里的8条大小街道打扫一新。小隋家村党支部书记隋芝德说:“服务群众,必须脚踏实地地干。真出力了,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都打心眼里认可。”
类似的场景在龙口市各地不断上演。党员志愿者、村民代表与社会义工齐上阵,精心组织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题实践活动将村里上下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莱街道窦家庄村村民王翠兰说:“村里的环境变好了,遛弯儿时心情也舒畅了,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现在放眼一看,都是干干净净的。”石良镇水夼村村民张道胜也由衷地伸出了大拇指。
如何让文明实践在基层落地,真正服务百姓生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怎样才能建设成为“百姓之家”?龙口市提出,要将活动开展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基层重点工作,策划实施惠民文明实践主题项目,着力构建党委政府支持、社会志愿组织认可参与、基层群众普遍受益的良性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基层志愿服务活动频次和覆盖面。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是这样精心设计的一次主题实践活动。不仅如此,龙口文明实践与全市重点工作的结合已经常态化开展,去年以来已经在网络平台发起了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疫情防护、护林防火等全市性文明实践活动,累计发起文明实践微项目2万多个。
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使群众广为受益,更强化了文明实践所、实践站的阵地作用,锻炼了各级志愿者队伍、密切了干群关系。文明实践中心真正成为群众身边的“百姓之家”。
雷锋驿站暖人心
“你好,请问可以帮我量一下血压吗?我在附近散步,突然觉得有点头晕。”上午9点,一位60岁左右的市民走进了林苑爱心屋雷锋驿站寻求帮助。值班志愿者赶忙打开血压计,帮忙量起了血压。
量血压的市民刚走,又来了一位捐衣服的市民。志愿者们赶紧接待,登记、整理、分类,操作流程熟练,全程面带微笑,让人感到暖意融融。捐赠衣服的市民说:“俺爸妈平时经常来爱心屋捐衣物,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捐出自己的衣服,为他人提供一点帮助。”
提到林苑爱心屋雷锋驿站,市民都感到很亲切。它的前身是一群退休老人组成的爱心志愿服务队,成立之初主要是收发市民闲置的棉衣、被褥等。如今它全新升级,成为龙口市第一个雷锋驿站。
走进爱心屋,门外的墙上以活泼的图案注明了雷锋驿站的服务项目。“从心开始,志愿同行”八个红色大字和红色的雷锋头像镶嵌在墙壁上。据志愿者介绍,爱心屋雷锋驿站的服务不仅包括收发衣物,还有交通问询、免费充电、提供应急药品、旅游咨询、健康义诊、科学理论宣传等与市民需求相匹配的多种贴心服务。
今年以来,龙口市创新探索开展“习语润心”雷锋驿站建设,主要在居民聚集区、公共服务设施、窗口单位等重点公共场所,构建功能完备的“15分钟服务圈”。雷锋驿站建设突出群众性,不求高大上,只求接地气,将自上而下推动与群众自发开展相结合,统筹社会各界力量,通过雷锋驿站建设,常态长效开展志愿服务,让公益之花开遍龙口。
爱心屋雷锋驿站成立后,雷锋驿站试点建设在龙口全面铺开。在居民小区,东莱街道菜园社区党总支与今日龙口慈善义工队结对共建“菜籽雷锋驿站”,日常开展10项“菜籽行动”,涵盖扶老助困、爱心义剪、社区服务等,同步建立居民参与雷锋驿站活动的机制。“菜籽雷锋驿站”不仅让雷锋精神像种子一样在居民心里落地生根,更为新时代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探索。
在农村,黄山馆镇馆前后徐村雷锋驿站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6月20日一大早,古驿爱心联盟的志愿者们齐聚馆前后徐村雷锋驿站,“我们先去把糯米、红枣、粽叶洗一洗”“劈柴的活就交给我吧”……大家在“爱心厨房”里有条不紊地忙活起来。
“开锅啦!”随着一声响亮的吆喝,馆前后徐村雷锋驿站的第一锅义卖粽子出锅。粽子10元8个,一到集市就被一抢而光,义卖所得的全部善款直接捐赠给贫困学子。
馆前后徐村雷锋驿站以古驿爱心联盟为运营主体,采用积分制管理,提供爱心厨房、爱心发屋、爱心银行、爱心超市、爱心捐赠、爱心兑换、爱心药品、爱心义卖、爱心保洁和交通咨询10项服务,受到了百姓的喜爱。村民王大娘说:“俺一个独居老人,在家也不爱做饭,想出去吃又行动不便。自从咱‘雷锋驿站’开展了‘爱心厨房’活动,志愿者们定期来给俺送吃的。每次来还顺便了解俺的身体情况,帮忙打扫卫生,非常感谢他们。”
奉献爱心,传递爱心。自雷锋驿站开放以来,有的村民来寻求帮助,或修烟囱,或修门窗,或请志愿者帮忙采摘售卖杏子;有的村民来报名做义工,回报他人的帮助……雷锋驿站激起了群众心中爱的浪花,成为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风尚。
(《经济日报》2020年07月06日 01版 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卢 晓 宋 勇)
扫码关注文明天津 | |
微信号 : tjwenming.cn 新浪微博:@文明天津 |
相关新闻
津南区迎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村民们的“精神加油站” 滨海新区刘塘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浸润百姓心田 静海区120个困难村达到区级文明村建设标准 新华社视频: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村赵家湾的“蜕变” 天津市武清区“战疫故事、制度优势”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宣讲视频回顾 宝坻区委书记调研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 解码新时代文明实践之“宝坻战疫” 宝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播:郭俊华勇挑重担,替夫还债 武清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火热开展 滨海新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滨海模式”(附评论) 杨世欣: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的几点思考 天津市科协积极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 滨海新区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 津南区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会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队授旗仪式 天津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